本节内容我们来讨论当今社会适龄青年恐婚的问题。
之所以会涉及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有个咨询案例让我非常感慨,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下面我用化名来称呼他们。
这是一对相爱了有 9 年的情侣,一直以来,两人的相处都非常地融洽,几乎不会发生大的争吵,但是在某一天,男方(小工)却突然间提出分手了,理由是:「我还没做好准备进入婚姻,但也不想再耽误你。」
这一下子就把女方(泡泡)给整懵了,情急之下来找我咨询。
经过一番梳理之后发现,原来小工的恐婚是一直存在迹象的。泡泡偶尔会和他聊到一些未来规划的细节,每次小工要么就是随口附和,要么就是闪烁其词;而在平时,小工的自尊心也比较强,如果有人评价自己幼稚或者亲戚们否认自己的挣钱能力,就会好几天闷闷不乐。
小工曾经有过一次明显的婚姻焦虑爆发,那是他们在武汉的售楼处买房的时候,在即将要敲定的那一刻,小工突然间反悔,像个小孩一样原地耍无赖,而泡泡则在一旁不断劝导,把现场气氛弄得相当尴尬。
小工的种种表现,其实都是在表达一句话——「我承担不起婚姻的责任」。
这个案例令我感慨的地方在于,其实在我们以往的观念来看,似乎恐婚的人当中,女性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而没想到男性也会对婚姻有着如此强烈的恐惧。
在当今社会,恐婚已经成了一种对男女而言都非常普遍的现象。2018 年中国青年报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61.2% 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存在「恐婚」的倾向,更是有 8.0% 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的恐婚心理非常严重。
其实男性和女性害怕进入婚姻的原因是非常不相同的。
对男性而言,最主要的有两大原因:
害怕婚后要承担的经济压力
害怕婚后失去自由和选择权
1、婚后的经济压力
结不结婚,在过去似乎是一个不必刻意去讨论的问题,成家立业,实现爱情,是人天生的使命,年纪到了自然会去找对象,找了对象自然地便进入了婚姻。
而在社会压力急剧上升的当下,结婚与否,却成了一道利弊的计算题。
横亘在当代男青年面前的,是彩礼、婚宴、房车和育儿四大经济难题。
近来网上不断吹肆的「天价彩礼」现象,以及女性对男性「有车有房」的要求,无形之中也给当代男青年增添了许多压力。
试着来做这样一道算术题:假设你是一名 30 岁的男性,每月工资 1w+,在一线城市经过了 8 年的打拼之后,终于有了 50w 的存款,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第一结婚,第二独身,你会怎么选?
如果你选择结婚,上述的四大难题不仅可以在一年之内把你数年的奋斗成果挥之一空,还会让你背负上长达 30 年的高额债务,所有的收入还要交由他人支配,从此失去自由消费的空间。
而如果你选择独身,把 50w 的存款用于定投基金,按照年化收益 12% 来计算,每月可以获得 5000 元的收益,这完全足够让你不用打工、在二三线城市独自一人过上比较自由的生活了。
这样一对比,结婚的支出就像是一座大山,相当于把自己辛苦拼搏来的安逸一手摧毁掉,如此一来,当然会在这个重大的选择面前畏畏缩缩。
一线城市的「精英」尚且如此,同等压力下的一般人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2、失去自由和选择权
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在即将结婚之际,都会和自己的朋友们好好地去「hay」一番,因为结婚之后就不能再放肆了。
的确,对男性来说,结婚意味着失去一部分的自由和选择权,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
其一是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好的自由。
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讲了一个相当离奇的故事:一个老实的证券经纪人,在婚后的第 17 个年头却突然间抛弃一切离家出走,人们都以为他有了外遇,而事实却是:他只是为了画画。
小说的情节虽然是夸张的,但也足以反应出对于男性而言,家庭与个人理想确实是个难以抉择的考量。历史上也有过许多名人,奉献一生在自己的事业上,一辈子没有结婚。
现实中的男性往往没有这么远大的理想,但类似于打游戏、玩弄电子产品、追二次元这样的小男孩趣味,多多少少都会有的,而婚后保留这些爱好,也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够靠谱。
其二是邂逅其它异性的自由。
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男性天生拥有多重择偶的倾向,他们需要与多个异性结交以便保证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而现代的婚姻制度却与之是相悖的,因为社会和法律对于婚外情都是采取批判的态度,这意味着你选择了和一个人共结连理,便不能二三其德,这对于男性的天性也是相当大的禁锢。
而女性则有着和男性不同的焦虑点:
害怕婚姻会葬送爱情
拒绝向「家庭主妇」的角色转变
1、婚后双方感情会变淡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流传已有十多年之久,「爱会消失吗」这个梗在网上也是相当火爆,这背后其实反应的是年轻人对于感情稳定性和忠诚度的普遍不信任。
爱情心理学中存在一个相当著名的爱情三要素理论,该理论由斯滕伯格提出,他认为,爱情中普遍存在着三种要素——「激情、亲密和承诺」,最完美的爱情是三者兼而有之,但研究团队却无奈地指出,哪怕是在那些最令人期待的关系中,激情这个要素也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淡化,数年后,爱情会变成一种只有亲密感和承诺的「相伴之爱」。
原来,「激情」会消失才是一个真正的命题,而这恰恰是爱情开始趋于稳定的标志。
那为什么众多女性会因此而感到恐慌呢?
这和她们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原生家庭中经历父母关系感情冷淡、争吵、婚内暴力、出轨或离婚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形成对爱情的消极认知。
而在中国,父母之间缺乏温情、母亲性格急躁易怒、父亲退缩忍让,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在无形之中给下一代灌输了这样的认知:婚后没有相亲相爱,只有无尽的生活琐事和挑剔。
2、不愿意成为「黄脸婆」
我曾经听到过来自一个不婚主义者的这样的论述:一个女性选择了婚姻,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后半生为他人而活。
我觉得她的说法是颇有道理的,作为一个女性,其实真真正正能为自己而活的时间很少,长大之前为父母的期待而活,结婚之后为了家庭和下一代而活,自由的时间不过尔尔。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样样不离它 ,如今七样皆更改,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后的生活,乏味而失去追求,它意味着你不能再做一个精致的小仙女了,也不能经常和自己的闺蜜去逛吃逛玩了,取而代之是的抱娃喂奶、连衣拖地、走亲探戚、计算家庭账单,这对于一个都市丽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而苦涩的转变。
在这样重重的顾虑之下,很多人选择拖迟结婚年龄,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做好心理准备,也好好享受剩下的轻松时光,也有一部分人,干脆就选择了独身,彻底了结上述烦恼。
那对于那些在不久的将来确切要进入婚姻的人来说,该如何去缓解对婚姻的恐惧呢?
1、和伴侣沟通,探讨婚后生活的边界
许多恐婚的年轻人不愿意和另一半沟通,回避与婚后生活有关的话题,还有的选择单方面地终结恋爱关系。
其实,越是恐婚的人,心中越是存在着被放大的担忧,他们对婚后的生活有着各式各样的消极假设,如假设自己需要逢年过节讨好对方的亲戚、假设伴侣不接受自己保留原有的社交圈子、假设对方家长会看不起没有房车的女婿等。
而现实的状况是,婚后的生活模式是相当多元的,有些夫妇结婚后选择不要孩子,或者不买房,有些夫妇婚后仍保留各自的私有财产、乃至分开房间生活,甚至还有些夫妇采取开放式的婚姻。换言之,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任何一个点都不是被理所当然地事先敲定的。
婚姻的选择,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结与不结的问题,在此之下仍有非常多的选项。不妨把你心中的顾虑和你的伴侣一一诉说,一起探讨出一种最合适自己的婚姻模式。
2、多接触模范夫妻,吸取正能量
那些对婚姻生活怀有悲观认知的年轻人,无疑是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周遭事件和互联网舆论的三重影响。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些能到达你耳边的信息,往往都是经过筛选的结果。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当取得的信息仅来源于那些「特别喜爱表态」的人时,将会得出偏离现实的结论。那些广为人知的「真理」,往往只是少数人鼓吹出来的谬误。
当然,传说中「悲惨」的婚后生活也是。
所以,不妨多去接触你身边那些婚姻生活特别甜蜜的人,和他们交朋友,时不时向他们取取经,一来可以感染他们的正能量,重新获得对婚姻的信心,二来还能借鉴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尤其是那些你特别在意的问题。
3、合理延迟结婚时间,给自己成长的空间
你还没做好进入婚姻的准备,可能是因为经济上还没有足够的储备,可能是原生家庭的伤还没疏通好,也有可能是心智上尚未足够成熟,没关系,不必急着去考虑这个问题,也不用马上做出决定,你需要给自己的成长留出一段空间,但要让你的伴侣看到你的确在为成长努力,而不是在单纯地拖延时间。
一线城市的平均结婚年龄已经达到了男性 30 岁、女性 29 岁,所以,只要不超过这个年龄,基本都是可以接受的,父母的意见仅供参考,你们的事情是由你们俩决定的,对自己,对伴侣负责,就够了。
当然,延迟结婚的前提是你能够取得伴侣的理解和信任,在现实情况当中,被延迟的女生一般会缺乏安全感,不理解你的想法,如果你已经决定了将来要和她一起生活,只是适应上需要时间,那「先领证,再慢慢进入实际婚姻」,这样的思路也是可以参考的。
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一定能找到合适你们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