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13 年开始,离婚率逐年上升,结婚率逐渐下降,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从 2015 年开始进行了约He两万例的各色婚姻和情_gan咨询,期间见证过太多婚姻的崩塌。
而很多准夫妇在jin_ru婚姻之前,他们的第一个「婚姻杀手」就出现了:对爱情观抱有错误的认知。
比较典型的就是*漫主义(romaticim)的爱情思潮。据社会学家的T查,在 20 世纪初的美国,7 成以上的适龄人群信奉*漫主义的爱情观,观点包括:
好的爱情应该是完美无瑕的
每个人有且仅有一个「真爱」
「真爱」可以克_fu一切障碍
这种观念利处和弊端同样明显,_geng据斯普雷彻教授于 1999 年的研究,*漫主义这种泛着桃红色泡泡的爱情观,可以让恋人在爱情中享受到更多的幸福_gan,以及获取更多满足和忠诚;但弊端也同样明显,因为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很少能满足这么高的期望,所以会导致一系列错误观念的延伸,让人们疲于应对_gan情中的种种问题,进而怀疑另一半对自己的_gan情浓度。
在我过往的咨询过程中,就曾遇到如下典型误区:
误区一:如果我在_gan情中_gan到不适,比如不被重视或不开心,说明对方不是「对的人」,好的爱情是不会让自己难过的。 实际上:一段好的_gan情需要双方去运营,相爱不是因为单一的遇见,而是彼此磨He努力的结果,不应该用「对的人」去规避自己在恋爱中的责任。
误区二:期待「读心术」,认为真正关爱自己的伴侣可以凭借直觉就察觉到自己的需要,也就是所谓的「懂的人不需要说,不懂的人说出来也没意思。」 实际上:糟糕的沟通往往是很多亲密关系衰败的开始,要求伴侣有读心能力是过高的要求,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在恋爱中的_gan受和需求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误区三:好的_gan情不应该存在争吵,两个人三观一致应该处处包容。 实际上:即便是亲密无间的伴侣,争吵也是在所难免的。而且,争吵不是一个全然负面的因素,正确的争吵是双方在面对不同观点时寻求共识的过程。
误区四:Ta 是不会改变的,不He适就是不He适,只能换人。 实际上:好的恋爱是具备成长x的,伴侣一起努力挑战人生中的种种困境,两x的亲密关系就能建立起来。
看到这里,你可以审视一下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是否因为上述误区就对一段关系产生懈怠,甚至自怨自艾,埋怨爱情是个不靠谱的东西,或者说出「男人不可信」之类的措辞。
爱情中有*漫的部分,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我们都认同爱情是在这个庸俗尘世中凡人最容易触碰的童话,不管是奥斯卡经典电影《魂断蓝桥》还是诗文里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部部传世的文学作品都向我们宣扬着爱情的美好。
但值得警醒的是,从身边的咨询案例来看,恰恰是太多人(尤其是年轻nv孩子)的爱情观来自于这些经过文人加工的文学作品,所以才形成了对爱情的过高期待,期待一段_gan情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幸福。对爱情过强的依赖_gan他们失去了自我成长的动力,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恋爱脑」。
实际上,爱情中的*漫部分的确存在,但是*漫的情绪往往存在时效x。
心理学家鲁宾在印度进行了一场关于婚姻的研究,他T研了自由恋爱结婚和包办婚姻随着时间延续的爱情评价,并且发现*漫的情绪在婚姻后会有一个明显的下滑,
结婚 10 年之后仍维系婚姻的*漫夫Q在鲁宾的爱情量表(Rui,1973)上的得分,要远远低于结婚只有一两年的*漫夫Q得分。
*漫之爱难以延续的原因,简单来说,基于如下两种心理学效应:
效应 1:首因效应
*漫之爱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盲目x,当我们跟对方彼此xi引产生火花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把伴侣理想化,赋予很多本不属于他的优点,并忽略对方的一些缺陷。
伴侣之间的理想化能让我们在恋爱初期更加投入,可是这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削弱,尤其是爱情遇见婚姻的现实时,*漫变会逐层消退。
效应 2:柯立芝效应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一日他偕夫人科尼基参观一家养_chicken_舍,夫人看见公_chicken_在M__chicken_身上,突发奇想问陪同的农场主说:你能否告诉我公_chicken_一天在M__chicken_身上尽多少次「丈夫」的责任?答:时时尽责,一日十余次。夫人说:请把结论告诉总统。农场主过去给总统刚一说完,总统问道:每次都在同一只M__chicken_身上尽责任吗?答:次次更换伴侣。总统说:请把结论转告夫人。
生理层面上,爱情的本质是多巴胺和 5 羟色胺(也称血清素)的神经递质影响,而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本身会随着时间衰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新厌旧」。甚至有社会学家认为,婚姻制度本质上是反人x的,因为婚姻要求从一而终,而人x中难以避免对旧爱的匮乏。
新奇往往能引发更多的x唤醒,比如把两只处在发情期的公鼠和M_鼠关在一起,公鼠会多次与M_鼠交配直到筋疲力尽;然而,如果用另一只发情的M_鼠代替第一只M_鼠,公鼠又会重新焕发x趣和活力,扑身而上与之交配。人类同理,随着时间的流逝,恋人之间越来越熟悉,当初的新奇_gan慢慢消失,x唤起的频次也大幅度降低,初吻的激情澎拜变为老夫老Q之间的「左手握右手」就是这个道理。
或许你看到这里会有点小小的失望:
照你说来,婚姻是一件现实的东西,很难跟爱情共存?
当然不是,笔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把*漫之爱视为爱情的全部不可取,一份好的爱情除了耳鬓厮磨的激情之外,理应包含更多克制且理x的亲密_gan。
换言之,要抱着成长的态度去看待一段_gan情。
在关于爱情的讨论中,两种思潮一直在博弈:爱是一种遇见,还是一种习得。
相信*漫之爱的人往往认为爱是一种遇见,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宿命信念(detiy elief),相信爱情幸福与否,在于能不能独具慧眼,在万千人中选到那个最适He自己人。
当婚姻或_gan情出现矛盾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尽早结束这段关系,而不是去修复这些问题。
另一类人则对爱情的看法截然不同,认为_gan情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成长信念(growth elief),他们所信奉的观念是:只要双方投入努力,任何一段亲密关系都能成功。
而我更倾向于把这两种观念结He来看:我们并不否认因为成长环境和x格差异,选择一个跟自己三观更契He的人会让_gan情进展更加平稳,但后天的磨He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两个人初相识的时候,本就是陌生人,怎么可能因为「命中注定」就彼此倾注无偿的爱呢?所谓命中注定的伴侣,是靠两个人努力获取的。
在此重申一下观点:爱不仅仅是一种意愿,更是一种能力。
2019 年,中国有 415.5 万对夫Q离婚,从 2010 年以来,离婚率逐年增高,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太多人把爱情想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而缺失了维系的路径和方法。
我们这一代人在家庭和学校中都没有获得足够全面的爱情观教育,在我成长那个年代,很多同龄人在情_gan中的经历是这样的:
在高中乃至大学时代,被父M_耳提面命「不许早恋」,在迈入社会短短几年后,又被父M_像着急配种一样推向婚姻。
可是好的_gan情,往往不是找到一个所谓「对的人」就会获取幸福,而是遇见在_gan情中「对的自己」,那个坦**诚的自己,那个懂得如何表达和聆听的自己,那个知道自身在爱中优劣的自己,那个清楚想要什么的自己。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愿意为之努力,离婚率的逐年增加,恰恰是很多人对婚姻和爱情抱着不恰当的预期,把婚姻当作摆neng现状困境的方法和阶梯,却忽略了爱情的成长x。
好的爱情是双方都要「学会去爱」,而不是抱着「对的人会满足自己所有期待」的想法去一味的对_gan情无度索取。
附:奇普.尼在 1998 年做的测量宿命观念和成长观念的量表。
1、3、5、7 是宿命信念;2、4、6、8 是成长信念,得分比较可以显示你更偏向于哪种关系信念及程度。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关于爱的本质,文学界,心理学界有各自的阐述,众说纷纭。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爱情是j神x的,应当排除生理上的yu望追求纯粹之爱,甚至一度认为纯粹的爱只存在于同x之间,也就是所谓的「柏拉图之恋」。
作家渡边淳一认为爱情是一种得失心,在其作品《男人这东西》中提到:爱的本质是一种紧张_gan。
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在《爱的五种语言》中把爱分为了这五种:肯定的言辞,j心的时刻,接受礼物,_fu务的行动,body的接触。
另一位心理学家海伦.费雪则认为nv人的爱情包含了xxi引,*漫和M_x(彼此依恋),且这三种不同的yu望对应着大脑nei不同的区域。
截止到目前,最受学界公认的是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于 1988 年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一段完美的爱情由三种成分构成:亲密(itimacy),激情(aio)和承诺mitmet)。
斯滕伯格绘制了一个三角形来提现这三种成分所对应的爱情关系。
激情是爱情中的*漫,xxi引力和情绪上的着迷。
这部分可以理解为生理上的xi引,看似肤浅却在两x关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比例。2015 年中国社科院的离婚T查报告指出,近 7 成的离婚案例中存在「x生活不He」这一属x。
亲密是双方三观契He的部分,即便剥离恋人关系,也是亲密的朋友。
亲密_gan是一种温暖的体验,双方在世界观,价值观上达成统一时,或者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时,便会产生心灵相近,彼此归属的体验,包括对伴侣双方的理解,支持和分享。
承诺指双方对未来生活共同的预期,规划,以及相互之间的责任_gan。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