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得陆离为首的官员及时赶到,这才让_F_延清幸免于难,不过百姓们纵然暂时相信了太后诏返王妃只为安抚的说法,却依然没有人愿意将宅院租赁_F_延清,还是阮长史高风亮节,把自家宅邸让了出来,_F_延清这才有了栖身之处。
不过这位御史莫说行使职权,甚至连门都不敢出,虽说暗恨晋王系狠毒,将他祸害到举步维艰的境地,还不得不接受阮长史的恩惠——有时候群众的力量是qiáng大的,_F_御史家中nv眷包括仆役竟然也无人不识,他们如今在晋阳城中,那是一粒米也休想买到,要不是阮岭代买,_F_延清一家就要被活活饿死了。
“这个程度刚刚好,既不至于让无辜百姓涉罪,又能让太后明白晋阳如今情势。”十一娘对于陆离等人的执行力自然是相当满意的。
太后既已察获毛维转投蜀王的事实,务必会加紧对这个昔日心腹的盯防,晋阳城中但有风chuī草动,无疑会传至太后耳中。
当到洛阳,晋王妃受到了洛阳尹李辰翁的热情款待,李辰翁与柳信宜有同年之谊,故而视十一娘一如自家晚辈,三年前晋王赴藩,途经洛阳时,十一娘便与李辰翁有过一席长谈,后来许多政事,也收获了李辰翁鼎力相助。
此时二月中旬,距离太后给予三月三上巳节的期限还有一段时日,洛阳距离长安已经很接近了,依贺烨的脾x,自然不会耐烦赶命一样的奔波,好不容易到了洛阳,坚持要好好休整几日,他自己出去花天酒地游山玩水去了,李辰翁也不搭理,只向十一娘表达关切。
若说三年之前,李辰翁对晋王妃的眼光政见还只是认同而已,此时得知太原府在十一娘的治理下,已然当真欣欣向荣,他几乎对这此时还不及二十岁的nv子心悦诚_fu,佩_fu得那叫一个五体投地,而太后既然已经“公断”_F_延清弹劾晋王妃一案,这事自然也不再算为禁秘,李辰翁早便从邸报上得闻,对晋王妃即将面临的处境也是忧心忡忡。
“太后多疑,太原情势对于大周社稷而言又是至关重要,再兼晋王殿下虽说顽劣,毕竟是德宗嫡子,太后对他应当有所忌备,王妃声望越高,太后便越会不安,这回诏返王妃固然极大可能只是试探,然而王妃也不能大意,_F_延清是谢相阵营,王妃一旦回京,还需慎防谢相党暗算。”
对于这桩事故许多关节,十一娘此时当然还不能与李大尹细说,只能是表达了_gan激之情,李辰翁忽然又提起一事,原来晋安长公主已然向京兆李提出,yu为阮岭求娶李氏nv,而晋安心目中的人选,正是李辰翁的嫡亲侄nv。
十一娘暗暗腹诽:晋安也太急了些吧,阮岭与于氏和离虽然已成定局,于氏毕竟还在晋阳城,并没有被家人接返呢!
“我那侄nv是小弟幼nv,今年才十四,温柔敦厚,为小弟掌上明珠,小弟本不情愿这桩婚事,奈何贵主一再坚持,小弟修书恳求,让我恳请王妃居中斡旋,我却知道王妃如今对阮郎颇为看重,倒不认为这桩婚事一定就非侄nv之幸,据闻阮郎之所以与Q子和离,皆因Q子身染恶疾,我当然也信不过这话,故而还望王妃明示,这桩姻缘使不使得。”
十一娘见李大尹如此信任,衡量一番,以为阮岭若与京兆李联姻,对晋王而言的确不是坏事,便也如实告知:“于氏并非身患恶疾,不过她与阮岭间早有矛盾,夫Q二人已经形同反目**阮岭过去虽然顽劣荒唐,现下确已痛改前非,他本x不坏,虽身边有几个姬妾,更有了庶长子,相信不会有宠妾灭Q这类行为,就是阿姐难侍候些,不过阮岭如今远在太原,阿姐也是鞭长莫及,又阮岭如若与将来Q室情投意He,我相信他也能庇护Q子不受阿姐刁难。”
李辰翁听这番话,便知道王妃颇为赞同这桩姻缘了,他手拈三寸胡须,缓缓一笑:“舍弟明经入仕,如今却在家中赋闲,即便与阮郎联姻,倒也不至于引起太后忌惮,舍弟之所以犹豫,一来是因不知阮郎品x,再者也是担心晋安长公主qiáng势,害怕nv儿受屈,再步于氏后尘,但王妃既然说明情由,我也会劝说小弟,尽力促成这桩姻缘。”
十一娘对于晋安如何趋利避害,还是十分信任的,她一意为阮岭求娶望族闺秀,但又避开权臣,于氏之父其实当初便不受重用,这回虽说看中了京兆李的闺秀,其父居然又是赋闲。
“如此,当返晋阳,我会让阮岭亲自来见李世父,示以诚意。”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