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文章内出现加群的,都非本站官方群。

故而贺烨在朝会上宣告亲征,立即引来不少朝臣以史为鉴,竭力劝阻。

再兼明宗之后,大周以文治为主,疏怠武备,虽说到了德宗朝,弊端已经bào露,穆宗朝时更发生灭国之患,可已经习惯了安适的朝臣,往往对种种弊端视而不见,他们认为天子即位以来,既先后与北辽、吐蕃修好,潼关、胜州两战,又已给予突厥沉重打击,已经足够镇_fu蛮夷,大无必要再兴师动众,将这场战争延续下去。

这样的观点也不是全无理据支持,所谓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就连《孙子兵法》也主张用兵谨慎,认为战争对国家与百姓存在危害,能避则避。

贺烨也并非听不进这些文臣的劝谏,但他自有坚持。

“若能修和,朕也认同理当罢止gān戈,还天下盛世太平,使百姓安居乐业,子民不受征战离别之苦,故而对北辽,乃至吐蕃,朕并不打算用兵,可突厥何曾向我国臣_fu?”

“圣上未曾遣使,与突厥议和,怎知战争不能避免?”有人坚持。

“经潼关一战,阿史那奇桑被bī退出阳关,然重创之下,他却立即T兵胜州,可见仍不死图霸中原之yu!胜州一役,是燕国公部拼死血战,才将国土收复,挫毁阿史那氏图谋,突厥若有一分臣_fu之心,理当主动遣使求和,还阳关以外,原属我国疆域,可他们主动求和否?更不说穆宗一朝,突厥主动示好,结果导致什么?导致突厥复国,导致胜州被其占据,导致甘州之外尽属蛮夷,导致京畿失陷,导致连我国都长安,都沦陷敌手!众卿难道还未醒悟,养虎成患之祸?!长安子民,惨遭屠杀冤魂无数,为复国都,渭水之畔多少将士尸骨未寒,志抵蛮敌,燕国公部将士忠魂未归故土,众卿竟然便劝谏朕主动向突厥求和?!你们难道就不曾夜闻游魂哀哭,难道不曾目睹那些因长安失守,儿郎死于屠刀之下,Qnv惨遭jian/rǔ之子民,至今不敢忆往昔,血泪唯有洒荒坟?!”

“议和?很好,你们有谁自信担当国使,持节出阳关,奉诏bī突厥,让阿史那奇桑束手待缚,将他押返长安,斩首城前,有谁敢称不动兵卒,就能使阳关之外再归国治?!”

没有人胆敢出列许诺,因为心头雪亮,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君主,部族的首领,甘愿以自己的x命,换取罢止gān戈。

但贺烨不需要阿史那奇桑的称臣,因为他的称臣,显然只能是卧薪尝胆,贺烨可不是吴王夫差,他非常清楚,大周与突厥只能是不死不休的血仇,沾沾自喜以胜利者自居的仁慈,导致的将是姑息养jian,被敌仇反噬。

这不是两个人的生死,这关系到民族的存灭,如果不能摧毁突厥的野心,那么华夏子民,面临的将是被外族奴役,从此像牛马一般受人驱使,刍狗草芥不如。

他生来已经姓贺,如今更是亿万子民君父,所以他决不能容许,在他有生之年,眼睁睁看着中华锦绣江山,亡于异族兵刀。

“虽胜州告捷,然国失大将,又虽谓哀兵必胜,然兴亡之战岂能尽托情_gan?朕乃一国之君,集天子之锐,方能真正激发全**民,同仇敌忾之情,热血奋勇之志,决定亲征,乃三思而定,非一时意气,逞匹夫之勇。”

这话一出,尽皆哑口。

天子言下之意分明,谁再谏阻亲征,便是质疑天子自不量力,鲁莽逞qiáng。

可事实情况是,贺烨并非娇生惯养不知愁苦的皇帝,他的帝位是经过刀枪拼杀得手,可最终的政变,却并没有造成bào乱四起血流成河,这个皇帝懂得收放自如,他愿意与朝臣共治,已经算为遵从大道,他若刚愎自用,谁也无法阻止。

更别说如谢饶平、韦元平等人,并非真心实意阻止御驾亲征——倘若天子这个绊脚石离京,必然要将权柄移jiāo,他们坚信韦太后“身经百战”,不会再输给有如初出茅庐,而且失去皇帝作为靠山的柳皇后,天子离京,无疑是给太后东山再起扭转乾坤的绝佳时机!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

谢谢赞助,感谢支持!赞助后,进入全站畅读模式。有任何喜欢的耽美作品,也可在搜索页提交留言哦!3元1个月、18元7个月、25块12个月赞助时间未到又提示要赞助?【首页-个人信息】重新登录激活赞助码!

望族权后》小说在线阅读_第13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小说只为作者by刹时红瘦_的作品进行宣传。

搜索

望族权后第13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点击阅读】模式下,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
  • 点击阅读
  • 滑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