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两口都是国棉厂建厂的时候就来到这里的,他们俩在这里相识相爱,最终组成了家庭,并且有了四个孩子。杨靖的老_M排行老二,她上面还有一个大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以及最小的一个D_D。
那时候,杨靖的外公一家人除了杨靖他舅舅因为岁数小没有在国棉厂上班之外,其他六口人都在国棉厂上班,甚至就连杨靖的大姨夫也是这个厂子的一名职工。可谓是全家皆是纺织工人。
杨靖就是在国棉厂医院出生的,他在那里出生,上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高中才离开国棉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国棉厂在杨靖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中,占据着无法被超越的地位。
杨靖小时候的时候,国棉厂的效益还是最好的时候,因此他的童年在国棉厂过得非常好。
当他上高中后全家搬离了国棉厂之后,国棉厂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杨靖上大学那会儿,曾经辉煌一时的天衢一棉甚至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曾经六千多人的大厂子,竟然还剩下不足一千五百人。
甚至杨靖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和老_M通电话,也谈起过这个厂子,结果娘儿俩在电话里很是唏嘘了一阵子。这两年的国棉厂,甚至连给工人交保险的钱都赚不出来,眼看着厂子就要关门大吉了。
可是厂子不行了,那些当年为厂子的红火立过大功的老职工却无法离开这个厂子。他们的家就在厂子的宿舍区,他们哪儿也去不了。
杨靖的外公和外婆就是这群老职工中的典型代表。
杨靖的外公和外婆所居住的那tao六十七平米大的小三居,是杨靖出生的那年搬Jin_qu的。现在看起来,那种楼_F_的布局是非常的不He理,而且面积还特别小,但在那个时代,这样的_F_子就算是顶级的楼_F_了。
九二年那会儿,天衢市就没几座宿舍楼,大部分老百姓还是住平_F_呢。
可是,随着时代在快速发展,原来被所有人羡慕的楼_F_,也渐渐地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要不是国棉厂大院里依然还有非常出名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是名副其实的优质学区_F_,这里的_F_子恐怕早就变得不值钱了。
杨靖从小就是在外公外婆居住的那tao楼_F_里长大的。对于那tao楼_F_,杨靖当然充满了_gan情。
车子很快就从外环路上下来了,没一会儿的工夫就停在了国棉厂医院的门口。国棉厂医院就在曾经辉煌一时的国棉厂大门口的南侧。
杨靖付钱下车之后,看着那扇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门,大门上那几个启功老先生书写的“天衢市第一棉纺织厂”的金色大字虽然还在,但其中的光辉却已经如同这个厂子一样,再也看不到了。
把目光收回来,杨靖拉着行李箱没有先进医院,而是去了医院对门的农村信用社,在那里面停留了一会儿之后,这才拉着行李箱向医院走去。
越接近医院,杨靖就越有点胆怯。
虽然这里不是家,但马上就要见到两年不曾见过的亲人,所谓的近家情怯说的就是这个吧**
第66章岁月不饶人
国棉厂医院原本是国棉厂的nei部职工医院,以前在厂大门里面的宿舍区,介于生产区和生活区之间的主干道旁边。那时候的国棉厂医院是厂子提供资金,职工和职工家属在那里看病花钱很少,一些工龄足够大的老职工看病甚至不花钱。
这就是当年国棉厂的福利之一。
后来国棉厂入不敷出,医院也就渐渐地没人管了。可医院上下好歹也有百十口子人呢,总不能饿死吧?于是在国棉厂第一次改制之后,国棉厂医院就被现在的刘如峰院长单独的承包了起来,同时这位颇有魄力的院长筹集资金,在场外现在这个地方建起了一座五层楼的新医院,不仅依然厂nei部的职工优惠看病,还开始对外营业搞创收。
虽然碍于医生的资质问题,国棉厂医院看不了什么大病,但守着拥有几千名岁数超过六十岁的老退休工人的国棉厂宿舍,每年光是给老人输ye、做康复,就足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了。再通过对外看病,这家医院现在发展的还算是不错的。
国棉厂是一家拥有六十来年历史的国营老厂子,宿舍区自然也就少不了离退休的老工人。这些老工人岁数大了,身上的毛病自然少不了。
就好像杨靖的外婆,今年虚着八十岁了,这要是在古代,那可是见了皇帝都可以不跪的老寿星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