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_ru腊月,京城的过年氛围就开始浓起来了但还是一如既往的忙。
最忙的是光禄寺。此前只管早中两顿,今年因为实在太忙,因此四月下旬,汪舜华下旨以后每天管三顿,连晚饭也要提供当时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工作量不算大但现在人全回来了!
这么多人,做饭是个麻烦事,吃饭也是个麻烦事。此前说送到各衙门,但是防火是个大麻烦,因此只能装在食盒里。每次吃饭,官员们都得跑快点,即便如此,很多端到手里,还是已经冷了,尤其冬天,很是要命。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找了半天,在东长安街以南兵部以北找到一个库_F_,面积很不小。
去年底,汪舜华下旨把这里清理出来,作为中央机关食堂。距离各部门衙门都不算太远,当然人太多,必须分段限流。
新食堂在今年四月投入使用,桌椅板凳都是太后亲自拍板的,与往常很不一样,比较小巧,有点委屈人但百官能吃到热饭菜,还是很满意的。
汪舜华不厚道的设想了一下一群中央大员吃县政府机关食堂的场景。
承天门的重建方案在六月底定了下来。永乐版的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但是和汪舜华心目中的有区别,所以后来蒯祥呈上了另外的方案——由原来的东西宽8间南北进shen3间,扩大为宽1间进shen8间,形制上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
汪舜华很满意,准了,九月初正式开始动工,预计明年六月完工。
承天门只是小事,宗室经过这番折腾,人数更少,旅馆估计没什么大问题,要命的还是城墙,拉线拆迁什么就是大工程——都到那里了,拆迁也是农居了,但是占领民田还是要谈判一下。朝廷不是土匪,只有推着走而且城墙不是_F_子,灰一抹什么都看不出来。这个要做就要认真,毕竟北京靠近前线,不能开玩笑,准备材料就很费功夫。
好在汪太后实在很仁厚,吩咐白圭:“事情总有轻重缓急,别急急吼吼的。让人家看到态度就行。”
然而朝廷现在却忙到飞起,nei阁今年连着死了两位阁臣,还没来得及递补,现在事情又多,毕竟尽快把人安排上。
此外,吏部尚书王翱已经多次请求退休,他是真的觉得很累,已经七十八岁,实在受不了这样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有一次直接栽在地上,还是同事七手八脚的把他扶起来,一边传太医,这才保住了老命他身边的两位侍郎俞山俞纲好不到哪去。本来来路就不正,又遇到这样难办的事,还要王直回来帮忙,自己都要羞愧而死,因此连番上书,恳求退休。
汪舜华准了,她也舍不得王翱这大把年纪再这样*劳,于是让他去集贤院担任院士,发挥余热俞山俞纲两只老鸭子的辞呈也准了,按照尚书的待遇离职。
只是这样一来,吏部三位领导就全部出缺!
户部尚书张凤也只剩下一口气,历史上他死于次年二月,但那是发配南京享受清闲时光,现在憋着这么口恶气,又忙成这样,body不累垮才怪。因此,看着财政渐渐好转,他也恳求退休,汪舜华还没准,他老人家tui一蹬,去了,比历史上早三个月。
左侍郎孟鉴年初去世,一直没有递补主要是右侍郎杨鼎虽然为官清廉,但是生x古板,没有经济之才,汪舜华就把他T到南京担任吏部尚书,毕竟现在南京基本上空了。
这样一来,户部领导也全部出缺!
礼部尚书薛瑄同样年过七十,而且作为虔诚的儒家子弟,他对这次改革真的很不满意。汪舜华大笔一挥,让他去集贤院担任学士。当然,考虑到他大儒的身份,交给他一个特别光荣和艰巨的任务:仿照当年蜀石经的故事,荟聚当代名儒,重新整理校对十三经,并以当代名家用正楷抄写,然后命刻工雕刻,陈放于国子监,并以墨拓本颁行各省及藩国。
蜀石经是国宝中的国宝,可惜不全汪舜华想到当年参观国子监,看到乾隆石经,很是壮观。
虽然对孔夫子没那么_gan冒,但不得不承认,儒家其实挺适He统治者治理天下,只是后面歪zhui后生念歪了。
汪舜华不喜欢朱熹,但是不可能彻底否定他,否则下面肯定要闹腾,人心乱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把科举考试的范围拓展到十三经的时机也不成熟,给学生增加了成本和负担不说,寒门能参加科举的概率就更小了,j力用到科举之外的也就更少了,还指望多出几个科学家,文学家而不是儒学家呢!
怎么办?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